阿孝和阿逸是我當菜菜老師時所教的小朋友,阿孝是臨界型患有腦性麻痺的一位可愛的小朋友,載著一付眼鏡,說話時不疾不徐不時還會推著鏡框,宛若一位老學究,阿孝可以使用walker(助行器)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阿孝和阿逸是我當菜菜老師時所教的小朋友,阿孝是臨界型患有腦性麻痺的一位可愛的小朋友,載著一付眼鏡,說話時不疾不徐不時還會推著鏡框,宛若一位老學究,阿孝可以使用walker(助行器)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還記得第一天上幼稚園或上小學的情況嗎?心理是不是很惶恐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小朋友,心裡不斷的OS:老師會不會很兇、同學會不會欺負我?不管是要趕赴戰場的勇士或者含辛茹苦拉拔他們長大的親人,絕對是抱持著忐忑不安去迎接這個歷史性、史上最令人振奮的開學日。
如果是您,您希望怎樣降低這個焦慮呢?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學習優勢,我們著重的不是弱勢點的補足教育,而是要找出這個人的優勢能力在哪裡?找出他的優勢學習管道是什麼?
有人是視覺學習型的,有人是聽覺學習型的,有人是一定要動一動才知道在幹麻?大部分的人是混合型的,像我自己就是非常視覺的,每次進到小吃店老闆熱心的衝著來客問: 要吃什麼?陽春麵?牛肉麵?榨菜肉絲麵?水餃........唸了一堆聽都聽不懂很難下決定,一定要看看菜單才可以....當自己還是學生時,上課內容一定要用看的,看了之後再推敲推一番,才能知道老師在說什麼.....我是屬於視覺型+動覺型的
今天去托兒所巡迴輔導,托兒所老師上次跟我提到有一位小朋友來了將近半年了,這半年間沒聽她說過一句話,做什麼事都要老師三催四請,老師跟家人提過孩子的情況,家人卻不引以為意,認為孩子沒有問題,在家都可以說話........
之前也有其他托兒所的老師問過類似的問題,老師表示這位小朋友在托兒所從來不跟他說話,偶爾會跟其他小朋友說上一兩句,但是若是老師打電話到小朋友家裡找小朋友聊天,這位小朋友真的會機哩瓜拉跟老師聊一堆............真是奇怪的事情.....
美國教育家布洛姆(B. S. Bloom)(朱敬先,1990)以為,自出生至四歲的經驗與環境,對幼兒以後智力發展影響具有關鑑性;且智力發展在四歲前達到50%,八歲時達到80%。由此可見,兒童期的學習,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在眾多能力的學習裡,「認知能力」可以算是一個人最經常表現,且最為人評估“聰不聰明”、“能力好不好”的依據。雖然以認知能力來判斷一個人有失偏頗,然而從IQ測驗中,認知能力所涵蓋的內容包括記憶、推理、抽象概念及語言理解來看,的確也明顯可以看出其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