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訓練

 較長遠、發展性的行為訓練,教導幼兒恰當或被社會認可的行為來取代或轉移挑戰行為。

 

正向支持學派認為一個人的行為是因環境、情境、技巧缺陷等因素造成了挑戰行為,以這個概念除了強調生態調整的重要性(預防策略請按我),教導適當新行為也是非常急需且重要的。

我們相信很多孩子真的是因為某些的技能欠缺,所以才會做出不適當的行為。

我(A)肚子餓想吃東西,我就直接把隔壁的小朋友(B)正在吃的東西拿過來吃,小朋友哭了,老師有說看到別人哭要安慰要惜惜,所以我就要安慰他,希望他不要哭,我使勁的惜惜他,但是,他卻哭得更大聲更傷心了。

從以上的事件來看這位A小朋友因為肚子餓所以她拿了B的東西吃,B的東西被搶走了,所以哭了,A看B哭,謹記老師的教導,要安慰B,結果因為手部控制力量不好,使勁的拍打B,B小朋友覺得他被A小朋友打了,告訴了老師,此時老師通常會怎麼做?

問B為什麼哭?B說A打他,老師就問A為什麼打B,如果口語表達好的小朋友會說明原委,但是遇到口語表達技能較不足的孩子,問半天也說不出所以來,老師可能就直接處理A小朋友打人的行為。

如果A一直強調沒有打B,我惜惜B,老師可能又會幫A再加上不老實愛說謊的罪狀。

所以指導者在處理一件行為時,事情的來龍去脈的原委調查是很重要的,不洽當的處理方式比不處理有時情況來得嚴重。

事件調查清楚後,想一想,A小朋友行為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呢?他為什麼拿B小朋友的食物,如果他不拿別人的食物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肚子餓的情況呢?他想要安慰別人,因為不當的使力,讓B小朋友感覺不舒服,我如何處理呢?我可以如何教導A小朋友良好的行為以減低類似的事件發生呢?

在行為訓練策略,一定會提到的是"替代行為的訓練"

替代性行為的訓練有1. 與行為問題功能相同的 2.相關行為的訓練

* 與行為問題功能相同的:  行為的功能不外有:引起注意、逃脫、獲取物品、感官刺激

如果有人每次叫別人都拉別人的頭髮指導者就可以用有同功能的如拍肩膀代替拉別人的頭髮的動作。或某人喜歡在班上做些搗蛋動作以得到別人的注意力 ,指導這就可以適時安排讓他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 相關行為的訓練: A小朋友因為肚子餓想吃東西,指導者可以教導他問題解決的方法、或是溝通的技能,表示肚子餓或可不可以跟我分享等,以取代直接拿取別人的食物。

除了替代行為訓練之外,相關的行為技能訓練還有:溝通技能訓練及社交技能訓練、問題解決技能訓練或自我管理訓練。

回到A小朋友的例子,如果您是指導者您會教導A哪些行為的技能呢?

如果是我,我對A小朋友的訓練有如下:

1. 分辨物我概念:物品歸屬的概念

2. 問題解決能力:遇到什麼情況他可以如何處理?

3. 溝通技能訓練:使用圖卡或簡單句型表達或描述的能力

4. 動作技能:如何掌控手部使用的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