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已經知道造成孩子有情緒行為的原因(前事)或為什麼會維持情緒行為發生的原因(後果),指導者就可以透過事先的安排,避免挑戰行為的發生。

行為是個體與所處的生態環境中互動的產物,所以預防策略需考量個體的三個環境因素:{物理環境}、{生理理環境}、{心理環境}等。

預防策略包含有:生態調整、前事安排 

一、生態調整

在行為問題可能會出現前採取的防範及準備措施, 目的是控制環境中會引發該行為的誘因

1. 從功能分析到生態改變:

之前有位唐氏症小女孩,不定時出現咬人的狀況,老師試了好多方法還是一樣出現咬人的行為。後來社工做家庭訪問,才發現,行為總是出現在父母吵架的隔一天,於是中心就改變策略,進而提供家庭支持及輔導的策略,期許父母能有正向互動(生態改變),以減低小女孩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2. 清除可能觸發挑戰行為的前事

觸發挑戰行為的前事可能是人、事、物、地。

比如:小花很喜歡自己倒水喝,但是小花的手部控制不是很好,所以經常把水濺得滿地。此時指導者,除了教導小花倒水的技能之外,還可以做的就是,改變水杯,使用容易成功倒入水的杯子,如:杯口寬、杯子的高度矮,或提供較輕較易使用的水壺,讓小花能成功倒水。

3. 先兆的信號與早期介入

先兆出現立刻處理,防止進一步行為的發生。

每一個人生氣之前都會有先兆,指導者需要辨識小朋友生氣前會有什麼徵兆,會生氣的時候會做哪些事,可經由事先的介入與預防安排,避免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二、前事安排

1. 環境的調整

物理環境的調整:包括佈置、光線、空間大小、受干擾情形。

人際互動的調整:師生、同儕、親子及手足互動模式的調整。

相關事務的調整:如常規。

2.工作/活動的調整

教學策略/課程調整:多層次教學、多感官教學、系統性的教學(逐步養成訓練)。

 提供符合幼兒年齡能力、興趣的活動及課程

 簡化、降低、減少活動的難度。  

時間/作息:增加可預測性{使用視覺提示法:圖卡/文字/作息表或聽覺提示法:音樂在活動轉換前讓孩子有所準備}

Tip:

我如何調整可能引發挑戰行為出現的環境?

我怎麼幫助他不要去回應那個可能引發行為的刺激物?

或改變這個可能引發行為出現的刺激物?

 

 參考資料

鈕文英(民90)︰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csefel http://www.vanderbilt.edu/csefel/preschool.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