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人性本善相信每一位幼兒都是善良的小天使

人與人及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有些是合諧有些卻是需要彼此互相努力去尋求之間的協調

經常與幼兒家長或幼稚園老師ㄧ起工作時

他們都會說:鍾老師,我的小孩有行為問題,他經常哭泣,他打人,他生氣,他抓狂......

鍾老師都希望家長及老師有個概念就是:幼兒本身沒有問題

他的行為只是具有挑戰性,需要我們去發覺他行為的意義是什麼,行為的功能是什麼?進而想辦法教他一些技能以取代這些挑戰行為

 

當我們面臨孩子一連串的哭鬧行為我們的情緒就隨著哭鬧聲而上揚,千萬記得,當我們有情緒時,就不要處理幼兒情緒行為,我們必須要先求冷靜,然後再明察秋毫,找出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處理幼兒挑戰行為,我們考慮的因素包含:

1. 年齡,性別,發展程度是否符合?

2. 行為發生時與時間,地點是否洽當?

3. 週遭人對此行為的看法是什麼?

4.行為是否造成他和別人在學習及互動上的困擾

5. 這個行為出現多久了?經常出現嗎?或是偶爾才出現?差不多一天或一週出現幾次?行為出現的影響程度是否嚴重?

 

行為處理時我們很容易陷入因主觀的喜好而產生了主觀的判斷,想要跳脫這樣的迷失,一份客觀的標準是協助我們釐清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