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行為一定有他的功能或是目的,在問題處理階段,釐清行為的功能是很重要的一環。

小明打其他小朋友,因為他要逃避被嘲笑,但是當他打人時,他感受到身體的感官刺激,因為他喜歡這種感覺,所以,下一次他還會去打其他小朋友。

小明感受到的感官刺激(後果)增強他再次打人的行為。

找出小明打人的原因,我們才可以提供適當的策略。

再舉一例子:

小花想吃糖,她哭,然後媽媽就給他糖果吃。

媽媽給小花糖吃的行為,鼓勵了小花下次要吃糖或想要得到東西就用哭的方式解決。

如果

小花想吃糖,她哭,媽媽說:小花不哭,小花告訴媽媽想吃糖

於是小花不哭,並且告訴媽媽"我想吃糖"媽媽就給小花糖吃

因為小花想要吃那個糖,所以她願意學習新的技能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方式我們稱為後果處理策略

也就是說:

  藉由結果的呈現來控制某行為在未來出現的機率

討論後果處理策略,我們就會提到"增強系統的使用"

                              喜歡                    不喜歡

給他                       正增強                 處罰

拿走                        削弱                    負增強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及家長要清楚知道小朋友的喜好,以他所喜愛的東西當期增強物。

增強物:任何一種能增加行為強度的東西或事情

視小朋友的年齡能力而改變增強物的性質,增強的方式有

                                            物質性增強物

                                                         權利或活動性增強物

                                                          社會性增強物

                                                          代幣制增強物

增強使用的原則:

1. 建立要達成的標準點(簡-難,製造成功經驗)

2. 選擇適當的增強物

3. 要立即增強適當的行為(連續增強)待行為漸趨穩定可使用間歇性增強

4. 行為類化:在不同的地點時間增強此適當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ar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